到家了。北京的深秋,天色向晚,透过画室的窗,分明可以看到对面楼层的最后一抺夕阳。先点上一支烟,可是心绪还停留在花溪的记忆中。那山,那水,那云雾胧照下的田野和蜿蜒的山路……
这次采风写生,是应中共花溪区委宣传部、花溪文联的邀请。感谢他们!待日期定下后便收拾行囊一路前往。行途中一直在想,用什么方法结合自己的心性去表现那边的山形地貌,这是每次到一个新的地域写生都要想的一个问题,都怀揣着一种期待,在期待中充满着敬畏,充满着想象。四时的景象,风味的不同,阴晴的各异,往往感染着我去用心体验,集中思想详审物象之变化,当内心有所寄托而愉快时,画画自能精妙,也能画出一些自己想要的东西来。
写生就是二次创作,画坏一幅是重生,画好一幅要谦卑,拿起放下在自我。
伴着曲折的沥青小路走走停停,一路所见,山水自然,秋水澄净,远树云影,青瓦粉墙。花溪这个季节,没有了北方山水的荒寒之境,更多了份清凉之心。高坡苗乡那飘渺的云海,水塘村溪水的浅唱,青岩古镇的悠悠古韵,桐埜书屋在夕阳映照下的温暖,茶马古道旁古寺的庄严,花溪公园的恬静自然,久安乡的纯朴,还有朦胧中透着静谧的田野山间,仿佛让我从一个梦境进入另一个梦境,一切温暖的情愫,都在唤醒着我尘封的记忆,一切都是美好的,一切都是自然的。无尘的心,守半阙墨香,在这静好之中,无言,无语,用感情的笔墨诠释着自然山水,表达性灵。正如石涛题画诗所云:“天地浑融一气,再分风雨四时,明暗高低远近,不似之似似之。”
十个日夜,所思、所想,惨淡经营,一切法度在感性和理性中交织,皆在画中。
花溪,画兮。
一个离凡尘最远,与心灵最近的地方。
2017.11.08 晓松于京西清卧居